一米时光网>科学教育
又到期末考试周。前两天,一位同事已经开始焦虑了。最近为了辅导孩子考前复习,她每天下了班就早早回家,孩子也很紧张,怕自己没考出好成绩,寒假又得被逼着学习。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末考试成绩格外在意,如他们所说:考好了全家欢喜,和亲戚朋友交谈脸上也有光,考差了一家人的心情都不好,整个寒假都要为孩子的学习而忧虑。说到底,期末考试的意义,在于检验孩子这一学期的学习成果,也包括家长的陪读质量。比起成绩,成绩背后所反映出来的问题,才是家长应该重视的。
2020-12-212771
知乎上有人问,缺爱的人都有哪些表现?有个高赞的回答说,自己的前女友就是缺爱的人,宁可不吃饭也要练习瑜伽,就为得到别人的一句赞美。她自己也说过,之所以看起来那么阳光,所有人都喜欢她,是因为她每次都忍着别人。哪怕很生气但也会隐忍。也许,她怕自己如果发脾气别人会说她变了,不喜欢她了吧..从小被父母冷落,各种行为和情绪得不到反馈。大概就是:你自己一边玩去,不要妨碍我们大人。她说她有一次哭的特别惨,但大人爱搭不理。她从小就学会了不哭不闹有心事自己藏着自己消化。缺少爱的孩子就是这样,很多会仅仅展示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,把自己的脆弱隐藏起来。他们做事情会更加的谨慎,更多的时候是迎合着家长以及其他的人,唯独忘了去爱自己。这样的孩子看起来非常优秀,其实一点都不快乐。《完美关系》里的卫哲就是这样,他是一个缺爱的孩子,因为他的原生家庭并不幸福。卫哲的父亲是地质学家,婚后也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,在家的时间很少,所以卫哲缺少父爱的陪伴。卫哲的母亲则沉迷于艺术,与理性的丈夫正好相反,他们的婚姻争吵不断,最终在孩子6岁时父母离婚了。思想开放的母亲,一直没放弃寻找自己的爱情,动不动就给卫哲换爸,一共结了六次婚。这导致卫哲不相信婚姻,觉得婚姻是世界上最虚伪的东西,他恐惧婚姻。原生家庭缺爱的孩子……
2020-09-074815
当孩子满了10周岁,进入准青春期,心智更成熟,自尊心更强,这时候教育方式又得有所调整,包括应对撒谎。看破不说破,是刚发现孩子撒谎时的一种策略。这种策略同样适用于年龄较小的、自尊心较强的,只是偶尔撒谎的孩子。所谓“看破不说破”,是指当家长怀疑孩子撒谎时,不要着急下结论,先要找到切实的证据。即便找到了证据,也不要直接戳破,而是采用一些策略性的暗示,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,并且主动承认。“儿子,你刚才在房间里做什么呢?”“嗯,我在看书。”“哦,看书是挺好的习惯。我刚才还想,你会不会偷偷玩游戏呢,因为游戏对人的诱惑太大了,一般孩子都控制不住。”“嗯,我没玩。”“妈妈相信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孩子,你知道吗,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实。如果你想玩,提前跟妈妈商量。我最担心的是我的孩子不能跟我说实话。”家长用和善的眼神看着孩子,用坚定的语气表达观点,甚至可以来一个拥抱——“告诉我,你是值得妈妈信任的,对吗?”在这种沟通氛围下,孩子有可能会主动承认错误。“对不起,我刚才撒谎了。”一旦孩子坦白,家长应及时给予嘉许:“谢谢你告诉我事实,你知道吗,妈妈最在乎的就是诚实。”接下来,再按照一般惯例来处理犯错问题……
2020-09-073803
溺爱”的家长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需要,而把自己内在缺爱的小孩投射给孩子,“溺爱”行为,其实是在满足自己。最极端的案例:有个孩子,他一吃茄子就呕吐,而这个妈妈呢,每逢孩子“滚”回家,就特意要做营养美味的茄子给孩子,而且指责孩子说“你怎么这么不领情啊,我特意为你做的,我做的茄子花了好长时间呢。”这种“溺爱”其实是父母自编自演自我感动的一场戏,孩子只是在其中扮演一个接受“爱”的道具。而真实的孩子他需要什么,可能一直都是不被看见和不被满足的。所以,这样的孩子他感受不到被爱,在他心中也很难生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。还有一种“溺爱”的家长,是因为怕麻烦怕失控,干脆控制包办一切,孩子无法通过独立探索和完成事情获得成长与成就感。两个人格较完整的人之间会自然形成界限。如果妈妈的自我价值感特别低,就容易把孩子当成“自我”,很难拒绝孩子,常常过度地“牺牲”自己,甚至要包办孩子的所有决定。然而,孩子有自我的需求,自然不会总是领情,妈妈就会有怨气积累起来,忍不住抱怨孩子没良心不会体谅妈妈。这样会使得孩子将来也很难感受到他人的界限……
2020-09-074153
我非常理解家长特别是妈妈们的提醒和唠叨。事情往往是这样的:我们回到家,脑子里有一长串要做的事情清单,我们会一一去落实,孩子的作业等事,往往是其中一部分,我们把清单做到这时,自然就提醒一遍。过一会,我们继续忙碌,重新check自己的清单,发现自己的活干完了很多,孩子的事还没动,我们又提醒一遍。这些都是家长在忙碌中下意识做的。我们没有觉得自己唠叨,只觉得自己在忙。不如,您在每晚开始的时刻,和孩子坐下来,让他明确今晚要做的事情。如果孩子小,最好让他写下来,做完一项划掉一项。比较小的孩子,的确不能保证完全记住这些事,那么,比我们提醒更好的,是让他学会自己提醒自己的办法。这段时间如果过去很多,您发现孩子完全没有按计划在进行,那您可以把他叫过来,让他看一下自己的单子(仅仅是提醒他看单子,而不是喊“快做啊!你看你什么都没做!”)。如果这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,比如一整天,或者几天的假期,那么,就要让孩子把自己这个单子或者说计划,写的具体一些,具体到,到哪个时间点应该做完哪些,这样才能保证最后都完成……
2020-09-073212
再次被击中了内心!12岁,正是孩子专注学习和快乐玩耍的好时候。可这个12岁的少年,却每天晚上准时来到火车站的空白广场上,直播唱歌。他直播的设备很简陋,只有一台电子琴,一只麦克风,和两台手机。但他独具的年龄“优势”和算得上有天赋的歌声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。都说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”可我在这个少年眼里看到的风尘和疲惫却是那么的真实,那么地令人心疼。他叫舒奥华,父母离异,一直跟着妈妈艰难的生活。在别人的推荐下,他接触到短视频平台。并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,积累了40多万的粉丝,成为一个小网红,也成了整个家庭的顶梁柱。他白天在校学习,晚上去火车站广场唱歌。小小年纪的他,忙到不敢休息,不敢停下来。因为妈妈没有工作,他直播的收益就是全家人的收入。他偷偷攒钱,但很少给自己花。因为他要等到妈妈特别困难的时候,投资给妈妈还信用卡卡债,或是在妈妈手头紧的情况下给哥哥发生活费。他还是个孩子,却成了全家的主心骨。他的梦想是当个音乐家,目前却只能是赚钱养家。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,妈妈新交男朋友的捣乱更是让这个12岁的孩子忍不住崩溃:“我有好几次都想哭,我都藏在心里,没有哭出来。”看着他趴在妈妈怀里大哭的样子,真是无比心疼。同龄的孩子还不知道什么是谋生,他就已经……
2020-09-074166
前两天在小区里听到一个细思极恐的经验介绍。一个妈妈说:孩子在家不学习,天天看电视,他奶奶根本管不了,自己上班又没办法盯着。另一个妈妈得意洋洋的说,她们家在客厅里安了个摄像头,是那种可以联网远程对话的,上班的时候没事就看几眼,孩子不听话就一声怒吼,比自己在身边盯着还管用,小家伙现在被修理的老老实实的……边说还边打开手机给别人展示,我在30多度的高温中,恍惚感受到了凛凛寒意,那场面不像是妈妈之间的聊天,而像是一场监狱管理先进经验交流会。之前在抖音上看到一个网友分享他家里的一处画面:在卧室的墙上,赫然立着一个黑洞洞的监控摄像头,那是他父母安的。更令人窒息的是,在这条视频下面有几千条评论,大家都纷纷表示,“我屋也有”,“和我家一样”,“我爸妈也装了”……用摄像头来监视孩子,我曾以为这种事儿只存在于网络里,没想到身边竟然真的有这种奇葩父母。随便带入一下就能感知到被360度监控有多可怕。刚刚想看本闲书,摄像头里忽然传来声色俱厉的吼叫,刚想打开电视看个动画片,灵魂怒吼瞬间再次上线,这可比恐怖片吓人多了。小时候看电视被忽然回来的爸妈抓到,心跳都能加速到浑身颤抖,这还是在有心理准备的前提下。课堂上看小说,被暗中观察的班主任看个正着,出现在教室门玻璃上的那双眼睛,到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童年阴影。如今科技升级了,大人监视孩子的手段自然也升级了……
2020-09-043582
张国强大爷60岁了,有多种慢性疾病,前些日子因为生病被送到医院里抢救。经过医生的治疗,老人已经达到了急诊出院标准,但仍需要吃药并坚持肾脏透析,房东坚决不同意其回去居住,于是滞留在急诊室多天。这种情况下,医院到街道寻求帮助,但是联系他的两个儿子都拒绝和老人同住。后来了解到,原来老人年轻的时候没有管过孩子,挣的钱都自己吃吃喝喝,从不给家人,也不攒下。如今年龄大了,他希望儿孙们能够陪伴他、照顾他了!可是年轻时有能力却不管孩子,没尽过做父亲的责任,凭什么要孩子履行养老的义务呢?这个世间,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恶意,便是生而不养。最近爆火的电视剧《以家人之名》中的小哥子秋,父母赵华光和贺梅离婚时他还没出生。等四五岁时,母亲因生活艰难,将他送到外婆家,再也没有回来。到长大成人后,“发达”了的父亲赵华光又回来找到他,希望他能认祖归宗,延续赵家香火。当赵华光和现任妻子有了自己的儿子,他选择再次抛弃子秋。子秋面对父母一次次被抛弃,内心紧张恐惧。所以他刚来到养父家里,会把肉让给尖尖吃,会偷偷帮助李爸洗衣服,会去面馆帮忙......
2020-09-043867
最近,我看到这样一则痛心的新闻:湖南临澧一中的高一新生王同学,在军训期间突然觉得不舒服,教官让他到阴凉处休息,一段之间后,王同学在起来时剧烈呕吐,并直接晕了过去。医院展开了紧急救助,但不幸的是,他因为重症中暑与这个美好的世界彻底告别。王同学是一位学霸,9年寒窗苦读,终于以765高分考入一中,满分是810分,他已然接近满分了。但是突然的变故让他无缘新的高中生活,十五六岁的年华,人生才刚刚开始便结束,这也引发了网友们对孩子体质问题的隐隐担忧。在军训中因为体力不支去世的学生,从来不是个例。江苏泾阳16岁的黄同学曾在军训时突然晕倒,校医做了紧急处理后,送往医院抢救,谁知道医生争分夺秒抢救一个多小时后,没有救过来……有些高中新生只有一千多名学生,军训期间却有一百多名学生生病晕倒,让教官和班主任一个头两个大……有些孩子因为缺乏体力锻炼,甚至患上了肥胖症。上海市卫健委曾公布了这样一项数据:2019年上海市学生肥胖检出率为15.2%。男生普遍比女生高,每5个男生或每10个女生中就有1人肥胖。随之而来的,是关于肥胖的各种疾病。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健康,但是健康的前提是你要保证足够的运动量。不吃运动的苦,孩子就要吃疾病的苦。正如蒂素所说:“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,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。”祖国未来的花朵体质情况不容乐观……
2020-09-044081
当然,也的确会有一些时候,孩子的那个攀比,是一种成问题的行为。还是以孩子要买手机为例。怎么判断孩子的需求合理不合理呢?就是你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,给孩子买一个普通的手机,你的孩子可能还不乐意,他不只是要买手机,而是一定要买最新款的高端手机;而这款手机对你们的家庭经济条件而言,明显是个奢侈品,那极有可能,你的孩子所在的小群体,是在往爱慕虚荣、攀比奢华的那个方向走。对此,应对办法其实也简单,那就是直接拒绝孩子的要求,并坦诚地告诉孩子自家的真实经济状况:孩子,我们的家庭跟别人家不一样,你没法去比。今天最新款的手机也许你买了,可是下一个东西你还是会输给他们。事实上,在经济层面,你可能永远无法赢过他们。所以,我们不可能永远这样满足你。假如你的孩子年龄在9岁往上,你完全可以在每次家里会议上,告诉孩子家庭日常开销的实情。孩子有这个知情权。当孩子知道了家庭真实状况后,他就会知道,我们家的现实情况就是这样,而不是父母刻意不来满足我。那么,他也就不至于因为不被满足,而跟父母发生不必要的对抗。如今,不少父母对于孩子的“攀比”行为,还是比较警惕的。尤其涉及到物质上的“攀比”,就更容易让父母们焦虑。这是好事。孩子的价值观尚未成熟,需要父母的监督和引导。不过……
2020-09-045003
网络上曾经有个很热门的话题是:父母很恩爱是种什么体验?很多网友分享了小时候被父母“秀”到了的趣事:“把他们的婚纱照挂了一幅在我房间里!”“结婚20多年,牙刷还要用情侣款。”“我爸每天回家第一话就是:你妈呢?”“妈妈挽着爸爸手散步,我跟在后面像条被溜的狗。”“我跟我妈吵架,我爸爸对我说:给我老婆点面子,别闹了!”看似吐槽,其实孩子对于父母之间这种爱的流动是喜闻乐见的,因为他们看到了婚姻最好的状态。毕淑敏在《家问》中写道:“婴儿降临世上,家是包裹他的蛹壳。”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,往往也就意味着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。在一个家庭中,父母不和才是对孩子身心最大的伤害,它比离婚带来的伤害更大,也更隐秘。在我身边有一些经历过父母离婚的单亲孩子,但很意外,有的孩子也能过得很幸福、很满足。虽然家庭不再那么完整,但家里没有了争锋相对的争吵和攻击,父母各自重新出发,努力充实自己,让自己开心快乐,让孩子在家里也能感到愉快和安全。“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一定不幸福”这句话是一个伪命题。孩子幸福和与家庭是单亲还是双亲的状态无关……
2020-09-043112
最近,一位妈妈的做法在网上掀起了轩然大波。她在刚上一年级的女儿房间里安装了摄像头,通过手机就能随时调阅录像,查看女儿是否在学习。一旦发现女儿在玩耍、坐姿不端,她就会通过摄像头的对讲功能直接喊话:“怎么又在看动画片?”“坐直一点!”“你在看什么书啊?”虽然她打着“为孩子好”的旗号,但她的行为却与“驯兽”无异。有了这样的经历,那个刚刚成为小学生的女孩,还会真心喜欢学习吗?还是把妈妈的监视当成一场噩梦?在无死角的监控之下,孩子仿佛成了“学习的工具”。可怕的是,不少爸妈对这种做法很是认同:“不督促的话,孩子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啊。”“上班不监督,下班回家吃完晚饭就很晚了,来不及了。”“学校都减负,都交给家长了,可不得这么监督嘛。”可惜他们没有意识到,如果所谓的“不督促”带来的只是孩子一时的懈怠,那么这种“严防死守”,毁掉的很可能是孩子的整个未来。正如最初引发讨论的博主@游识猷所说,给孩子空间势必是要有代价的,但紧密盯人、24小时监视所需要付出的代价,可能隐藏得更深。这种代价暴露的那一天,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,根本没办法承受……
2020-09-042634
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老师的《真爱的旅程》中:“当一个孩子从来不曾被支持去信任自己的感受时,他会失去宝贵的自我敬重以及自己拥有力量的感受,他会开始不安与羞愧。但事实上,如果孩子感觉自己是被爱、被支持的,且能得到大人的鼓励,能按自己本能的聪明才智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价值时,他反而会茁壮成长。”阿杰跟爸爸是无话不谈的好哥们,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,阿杰都会主动跟爸爸交流,同时会获得来自爸爸的建议和分析。有一天,阿杰回到家非常苦恼,原来老师让阿杰在校庆上做演讲,他心里没底,所以并没有立即答应老师。回到家后,非常后悔没有及时拒绝老师,跟爸爸说起这件事上时,希望爸爸能帮他指明一条大道。爸爸问他:“你有兴趣吗?”阿杰点了点头。爸爸又问:“那老师为什么专门点你呢?”阿杰说:“老师说我逻辑能力和表演能力强。”“那不就对了嘛。老师既然选择了你,那一定是信任你,也是觉得你能够胜任的。所以,为什么对自己还没有自信呢?”“其实,我怕丢脸儿。要知道,在全校师生面前,要是说错了,那多丢人啊。”阿杰担心自己怯场而导致失误,那会非常伤他男子汉的自尊心。“所以啊,你还是缺乏了自信心。你要想看到更广阔的天空,就要克服这个缺点。因为,这是一个主动自我展示的时代,你一直畏畏缩缩,机会就会流失,一旦流失,就不会再回来。”“那我应该怎么克服?”……
2020-09-032458
一个孩子,在最需要安全感和爱的童年,每天晚上能有爸爸妈妈陪她聊聊天,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。心理学家SusanHarter也曾说过,婴儿至幼儿期间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支持和积极关注,是奠定孩子身心健康健全、一生自尊自爱的基础。睡前,陪孩子聊天,就是给予孩子关注的最好的方式。很多家长可能会有这份心思,却觉得自己没那个技术——不知道跟孩子聊什么。其实,只要走心,姿态平等,氛围轻松,聊啥都可以的。如果实在还是找不到切入口,大家就按照娇妈提供的这些点去试试,慢慢地,你们就找到自己的那一套聊天方式。1、今天遇到了什么特别的事情;2、今天有什么开心的或不开心的事吗;3、你跟你同桌现在玩得来吗;4、你在班上玩得最好的小朋友是谁;5、围绕今天家里发生的特别的事情展开讨论,比如奶奶生病了,我们该怎么做,家里冰箱坏了,我们该怎么做,等等;6、可以聊聊周末的计划,看什么电影,去哪里玩,让孩子来参与策划;7、可以聊聊最近他的学习状态,哪个学习习惯需要改进;8、跟孩子聊聊你小时候经历的糗事、挫折,孩子会觉得很好玩或很震撼,能增强孩子的抗挫力;9、跟孩子聊聊你小时候学习、成长的小事,让孩子看到一个更加丰富的爸爸或妈妈,对他们的人格、性格发展都有帮助;10、跟孩子聊聊你工作上的事情,孩子能体会到父母工作的不容易,更会自发地做好自己;......
2020-09-032409
幼儿园标志着,孩子第一次离开我们踏入社会。踏入社会就会和人打交道,而在人际互动中,就难免会出现一些碰撞,这时我们特别要警惕“受害者”心理。最典型的就是幼儿园“被欺负”这个话题了,看到孩子回家时膝盖破了,或者脸上有一道抓痕,每个父母都会心疼。不少父母第一反应就是,“哎呀,谁打你的啊?”甚至还有不少父母接下来每天都会问,“宝宝,今天XX有没有打你?”这些看似是关心,但却是在和孩子传递“受害者”心理。就像我说的,这是孩子的第一次人际互动,我们的反馈也会变成他们的社交体验。面对低幼孩子的这个“被欺负”问题,即使再心疼,我脑海里总会提醒自己这样一条轴,打闹、冲突、欺负、霸凌。可见,这里面程度是不同的,其实大部分情况还都是归在打闹、冲突的范畴。那不少父母会说啦,并不是啊,我问孩子“谁打你了”,孩子就会主动和我说是谁打他了。要知道学龄前孩子语言发展并不成熟,想象和现实有时还会混淆,如果我们用引导式提问,“谁打你了”,那么得到的回答肯定是“谁打我了”。因此,我每次都会问小D,“你脸上的印子是怎么回事啊?”,不先入为主,而是耐心地引导她说出事实。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在帮助她梳理情况,有时你会发现……
2020-09-032716
前不久看过这样一个视频,让人哭笑不得:黑龙江大庆,一位妈妈深夜狂吼辅导孩子作业,响彻整个小区。网友揶揄道:一人训孩子,全小区受教育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陪写作业成为了亲子关系的最大杀手,“不写作业母慈子孝,一写作业鸡飞狗跳。”网络上,关于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梗也一直不胜枚举。然而,如果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用错了方式,就像视频中那个咆哮的妈妈那样,再怎么花时间精力,效果也只能适得其反。例如以下几种最常见的做法,容易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,不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。1.过度代劳,参与过多有的家长在孩子作业、学习上操的心太多,表现为比孩子自己还重视,紧张,推着孩子往前走。孩子还没写作业前,一遍遍催促孩子赶紧写;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的学习,让孩子去执行;遇到难题立刻帮助孩子解决······这类家长的问题在于,不相信孩子自己能独立、正确完成作业,没有分清作业应该是孩子的责任,家长只是一个协助者。结果只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,懒于思考,难题等着爸爸妈妈告诉自己怎么做;写作业敷衍了事……
2020-09-031954
上周未,为了迎接开学,家长们组织到学校去打扫卫生。儿子也想念同学们,便一起去了。当我们一跨进校门口,儿子拔腿就跑,冲进教室,没有任何人安排他,拿起扫帚认真又熟练的清扫每个角落,不一会儿,脸上便挂满了汗珠,和脸上的灰尘融合在一起,像一只花脸猫。之后,他又麻利的拿起拖把,下楼去清洗。看着他笨拙又有些吃力的样子,担心他摔跤,我假装洗抹布,跟在他身后。彼时,他已经站在拖把池前,用力的揣打着拖把,时不时的把拖把提起来沥水,再放到水下去清洗,从侧面看上,或许是力气不够,小脸通红,额头下巴上挂满了汗珠,衣服也已经湿透。那一刻,莫名的伤感了。在我眼里,他始终是个做事马马虎虎、慌慌张张的“迷糊蛋”,干啥啥不行,闯祸第一名。殊不知,他已经能把扫地、拖地这样的家务活,干得如此熟练、任劳任怨,全心全意。突然想起一位名人说的那句话:你的孩子,总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长大。其实,早在前两年,小家伙就经常向我提起,他是班里的“小干部”,每天主要负责帮老师分发同学们的早餐。当时,我还笑话他,做事毛毛躁躁的,别把给同学的一勺肉都抖没了。他信心满满的表示……
2020-09-032486
会员请微信扫码登陆,即可浏览所有VIP文章!
请 使 用 手 机 微信
扫一扫 二维码 支付